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陳建佑律師

【當隱私遇到商業,是互看不爽,還是兩情相悅!?】

已更新:2020年6月29日


在台灣有某網路行銷業者,在符合全球隱私法規趨勢下,從網站的「#內容分類」下手,把網頁分類方式從「#文章編號」調整成「#廣告標籤」格式,方便日後資料識別更精準。也重新規劃網站數據架構,藉由導入客製化代碼,讓機器能在不同網站間識別相同行為的數據。 最後業者用網站自有的「#少量數據」,獲取廣告投放的「#精準分析」,不只降低品牌企業的數據應用成本,也能減少消費者個資外洩風險,無疑是「雙贏」局面,最後達成Cookie、個資與網路廣告投放的完美平衡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想要看更多資訊法律...... 訂閱我的Telegram頻道 👉 https://t.me/CJYLawyer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⚡️首先,我們先來聊聊什麼是「#Cookie」吧! Cookie又稱為「小甜餅」,是網站為辨別用戶身分而儲存在用戶端的一種資料(小型文字檔案)。換言之,在使用者瀏覽網頁時,Cookie會蒐集與記錄使用者的「足跡」。 例如:陳律師是一個稱職的奶爸,曾經Google過一些尿布品牌,之後在滑臉書時,就會出現一堆小孩所需的相關用品廣告或資訊。這就是盛行多年的「#Google廣告聯播網」運行結果之一:網站藉由蒐集大量的Cookie,交由專人分析使用者的行為與喜好,再向使用者精準投放廣告,映入使用者的眼簾,吸引其瀏覽,以達到最佳的行銷效果。 多年來行銷人員一直依靠第三方的Cookie來「循線」追踪網路使用者的行為。幾乎所有的廣告技術和數位行銷平台都使用Cookie,針對網路行為去進行消費者定位、再行銷、播放展示型廣告,藉以掌握消費者行為。 --------- ⚡️看到這邊,敏銳的粉絲就會發現,「Cookie」是我使用網路的紀錄,那業者隨意的使用,都沒有經過我的同意,這樣行嗎? 為此,「#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」(GDPR)上路後,因GDPR已明文Cookie為個資,使Cookie有如過街老鼠。所以,主流的瀏覽器例如Google Chrome不斷在其最新版本中強化隱私保護的功能,痛擊第三方網站追蹤Cookie,使得Cookie不再具有辨識消費者的能力。 #美國加州消費者隱私法」(CCPA)緊接著上路,即使沒有(GDPR)那麼嚴格,但對於數位行銷的廠商來說,這些隱私權法規將限縮數位廣告與行銷科技的形式。嗣後,美國各州相繼出爐的隱私權新法案大致相同,Cookie都可以被用來識別個人的「資料依據」。 Google在2020年2月啟用的最新版Chrome 80,將正式採用安全分類機制,如果Cookie跟消費者存取網站屬於不同網域,就會被視為「跨網站」或「第三方Cookie」;除非開發者明確使用SameSite=None語法,否則將預設無法跨網域存取。 也就是說,由於歐盟的GDPR規定必須經使用者同意(「徵求同意」)、美國的CCPA規定必須告知使用者(「告知用戶」),其後才能蒐集Cookie。過去高度仰賴第三方數據的模式將變得窒礙難行。 是否表示今後使用者的個資、隱私崛起,而Cookie就此萎靡不振呢? --------- ⚡️再來我們來看看中國及台灣在實務上是怎麼認定的呢?

中國曾出現一例判決(百度Cookie案),認為Cookie不僅是個人隱私的資訊,原告在百度搜尋的關鍵字,因為都可以連結到「百度廣告聯盟」的官方網站,故判定被告百度侵害原告的隱私權,理由是百度沒有用清晰、明顯的告知、連結或網頁公告,讓原告明白且選擇同意使用Cookie,並用於進行廣告投放。 回頭看台灣,因個資的種類繁多,故台灣在 #個資法第2條#其施行細則第3至6條等規定,即分別採用列示、補充規定的方式說明個資的範圍,甚至包括「#個人資料檔案」。 個資列示規定:姓名、出生年月日、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、護照號碼、特徵、指紋、婚姻、家庭、教育、職業、病歷、醫療、基因、性生活、健康檢查、犯罪前科、聯絡方式、財務情況、社會活動。 個資補充規定:其他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個人的資料。 所謂「#得以間接方式識別」,是指保有該資料之公務或非公務機關僅以該資料不能直接識別,須與其他資料對照、組合、連結等,始能識別該特定之個人。 例如:單純的Cookie,或經去識別化後,因無法識別特定個人,故在台灣可能不屬於個資。 然而,類似中國百度Cookie的案件,如果發生在我國,台灣法院可能也會認定Cookie是一種個資,因在某些情形,企業如果能將其他資料(例如使用者IP位址或網站會員申請資料)結合後,達到識別特定個人,則該蒐集到的Cookie仍屬於個資。 因此,在此呼籲台灣企業經營者,包括電商或行銷業者,建議在網站頁面應提供Cookie的相關通知,最好用明顯的字體、顏色標註,讓使用者容易看到,以降低相關的法律風險,包括違反個資法或消保法等規範。就像文首所提到的台灣行銷公司就在隱私及商業兩者間取得平衡點,不論是對於網路使用者的隱私保護,或者是在客戶所要求的廣告投放上都發展出相得益彰的效果,值得相關業者參考喔!

97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